「失真實感與自我感」之鑑別診斷
「失真實感與失自我感」之鑑別診斷
撰文者:蔡昇宏醫師
春假期間門診來了一位20出頭歲的男大學生,主訴是解離 (覺得環境不真實),有在台北的診所追蹤治療約一年,這次看診的目的是希望拿相同藥物。我查了雲端藥歷,台北的診所給得診斷是GAD (廣泛性焦慮症),使用藥物Lexapro 1# HS。
據他描述,這一年來覺得環境不真實一直都有,但症狀輕微 (也許是藥物有效),有想跟台北的醫師討論減藥,此外姊姊有恐慌病史。
這個案例讓我想起住院醫師的訓練階段,學長指導(電)我:「失真實感(derealization)與失自我感(depersonalization)要考慮那些鑑別診斷(DDX)?」
首先當然要分是器質性(organic)、或是功能性(functional)? 器質性要考慮顳葉癲癇、酒精與物質濫用,功能性則要考慮思覺失調症 (前驅症狀?)、恐慌症、急性壓力症候群、解離性疾患。
個案否認有吸毒喝酒,所以這部分排除;他表示症狀輕微且一直都有,又不像恐慌症 (突發沒有原因感覺快死掉、快瘋掉了);他沒有提及壓力事件(創傷),此外也無再度體驗(reexperience)、逃避(avoidance)、警醒度增加(hyperarousal)等症狀,急性壓力症候群的可能性也不高;解離性疾患?這種珍奇異獸臨床上太少碰到了,沒有經驗不予評論。
最後我給他的建議是:「做健康檢查」(排除內科問題(例如癲癇)),以及「長期觀察追蹤」(排除思覺失調症/男性好發年紀是10~25歲)。